三公消费不喝茅台喝什么 我郑重推荐喝尿
(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3月16日 转载)
上周末,在贵州茅台酒厂举行的“茅台成龙酒”发布会上,当有记者问及茅台方面对“三公消费禁喝茅台”提案的看法时,茅台高管刘自力反应激烈,他反问记者:三公消费禁止喝茅台?那么我请问你,三公消费应该喝什么酒?言论在网上引起热议。
我认为既然强身健体,又节约国家资金的做法是喝尿。六年前,通过中央电视台,很多人知道了西安有个“喝尿村”。那里很多村民坚持喝自己的尿,并称此为“尿疗”,他们坚信喝尿可以祛病强身,并且村里还出现了不少因喝尿而长寿健康的“典范”。 (博讯 boxun.com)
●媒体聚焦“喝尿村”,“尿疗”倡导者站在风口浪尖
从西安市朝阳门出发,乘233路公交车,经长乐路向西,过灞桥往北,停在正在建设中的东三环路口,便到雾庄。
11月27日10时许,杜西民和两个村民正站在村口,欣赏新建的东三环立交桥,而两天前这个时候,他正陪同电视台记者采访“尿疗”。
杜西民穿一件灰黑色的西装,皮鞋锃亮,看得出很注重公众形象,现在他成了众多媒体追逐的“名人”。
“这一星期别的事儿没干,净是接待记者了。”杜西民掰着手指头算:凤凰卫视、湖南卫视、陕西电视台,作为“尿疗”倡导者,杜西民当然不能缺席任何一次采访。
十多年前,杜西民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宣传“尿疗”,想都没想过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:因为喝尿,自己在众多媒体聚光灯的照耀下,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●胡武斌因为喝尿耳聪目明,“尿疗”老人坚持喝尿13年
雾庄村村民胡武斌是“尿疗”的忠实追随者,11月27日7时许,像往常一样,胡武斌起床后,第一件事就是到卫生间,拿过自己惯用的饮尿杯,取两杯热尿一饮而下。
这个习惯他坚持了8年,从未间断。“接触‘尿疗’是因为以前我肢寒体冷,眼睛也有毛病”。坚持“尿疗”之后,胡称自己体格健壮,耳聪目明。
11月27日,这位曾在摄像机镜头前,连喝三大杯自己的尿液,震得央视记者“站立不稳”的“尿疗”信徒,再次当众表演,取过一个塑料杯,拉开裤链儿,接了大半杯自己温热的尿液,脖子微仰,两三口就喝了个底儿朝天。
“现在年轻人都爱喝啤酒,我就喝不惯啤酒,其实尿喝习惯了,也没啥难喝的,我觉得喝尿比喝啤酒还顺、还爽口些。”胡武斌的言语颇为惊人。
88岁的老人王同春坚持“尿疗”十三年了。11月28日9时许,老人刚起床,听说记者采访,显得很热情,不仅演示当场喝尿,还“哼哼哈嘿”耍起拳脚。
老人身体真是“倍儿棒”,每天还到儿子办的养猪场干活,扫地、喂猪、担粪样样能干,记性也好,出门时提醒记者带好物品,帮他关灯关门。
“我从1993年开始喝尿,那年我右腿疼得走不成路,后来听说喝尿能治好我的病,我一喝果然好了。”老人对“尿疗”笃信不疑。
告诉王同春喝尿能治病的,就是杜西民。
●“尿疗”源自一本书,杜西民讲述“布道”传奇
杜西民曾担任过雾庄西村副村长,之前从事过建筑行业,为什么突然之间要宣传“尿疗”?
说来颇具传奇色彩。杜西民藏有两套内容一样的线装书,一套是手写体,一套印刷体,书名《道书八铭》,作者为云松道人,书中记载的是强身长生之术,其中有一字,这个字这样写,“自、家并肩在上,下面是个水字,此字音‘药’,这‘自家水’,就是指‘尿疗’法”。
据杜西民讲述,云松道人修道在雾庄正南50公里的终南山,1929年,民间瘟疫流行,雾庄村民上山求神庇佑,偶遇云松道人,口耳相传得“尿疗”法,其中受益者就有杜西民的母亲和另一位“尿疗”法布道者文满良的父亲。
1987年,杜母误被医生注射一针过期药物,造成瘫痪,杜西民孝心感动同村一耄耋老人于至云,于至云把保存多年的《道书八铭》传给杜西民。
“得书后仔细研读,才知道‘尿疗’的妙处”。1990年,杜西民和文满良就开始喝尿,并大力宣传。那时候,他经常早上出门,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赶庙会。
与其他村民不同,杜西民赶庙会不是为看戏,更不是买卖东西,而是为宣传“尿疗”。
杜西民自己印了一大堆“尿疗”宣传资料,农村庙会多,一年365天,几乎天天有,杜西民就和几个志同道合者,把赶庙会宣传“尿疗”当成了自己的工作。
“‘尿疗’能祛病强身,还流传一句谚语:三宝、双喜、蜂王浆,不如咱的一哗啦(哗啦为尿尿声,意指尿疗)。现在看病越来越贵,农民有多少人看不起病,因病致贫,‘尿疗’这么好,还不花一分钱,为啥不让更多的人知道”?
●成立“尿疗”科研所,从门庭若市到无人问津
1993年,经过几年宣传推广,“尿疗”法渐渐有了众多追随者,甚至远在日本、号称“喝尿大王”的森田富也,也远道登门拜访杜西民,交流“尿疗”心得。
这一年3月,还发生了一件“大事”,杜西民和文满良等5人组织成立全国第一家“尿疗”科研所——“西安市灞桥人类长寿科学研究所”(以下简称科研所),从现存的照片上看,其实所谓的科研所,不过就是一个小门面,条件相当简陋,杜西民也承认:“当时这个名字起得有点大。”
从此,杜西民开始坐诊,一服药10天一疗程,收费50元,配尿服下,药是按照《道书八铭》中的“古方”配制的。
一时间,科研所门庭若市,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此求医问药。但几年后,曾经红红火火的科研所关门了。
作为科研所见证人之一,雾庄村村民杜宽心说,科研所初创时,大家都稀奇,来看病的人确实不少,但后来就渐渐没人来了,没人了自然要关门。
_(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) (博讯 boxun.com)(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、立场) 1381101
|
|
|
|
|